妙笔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妙笔文学 > 大明元辅 > 第290章 封禅(廿三)临清钞关(下)

第290章 封禅(廿三)临清钞关(下)

第290章 封禅(廿三)临清钞关(下) (第2/2页)

每年漕运时期,临清就呈现出“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的壮观场面。明时,李东阳曾在《过鳌头矶》一诗中形象的描绘了临清的繁荣景象:“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
  
  临清依赖运河与富商巨贾的贸易转运作用,与全国各地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鉴于其贸易转运中心的地位,市场上聚集了来自国内各地的货物。
  
  临清市场上流通和转销的商品大多是生活日用品,转销以粮食、绸缎、棉布为大宗,外销则主要有棉花、梨枣、丝织品、羊皮及毡绒等。其中,粮米、布帛多来自济宁,绸缎多来自苏杭地区,茶多来自江南各省,铁锅来自无锡、广东,瓷器则多来自江西。
  
  明弘治年间,临清的商业已然名闻天下。朝鲜使臣崔溥在弘治年间由宁波经运河北上京师,路过临清,目睹了其繁盛景象。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临清在京师之冲,商贾辐辏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数十里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船舶之集,虽不及苏杭,亦甲于山东,名于天下矣。”
  
  嘉靖时期,临清已成为山东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了。到了万历年间则更胜,临清“北起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据同时期曾任户部尚书的赵世卿记述,临清城有“缎店三十二座”,“布店七十三座”,“杂货店六十五家”。可以说当时的临清已是商贾云集,一派兴盛景象。
  
  原历史中已然如此,而这一世的临清则托高务实实学改革的福,发展得更好了。
  
  商业上,除了上述提到的货物贸易,临清还多了其他几项“大宗商品贸易”。比如京华在京畿附近生产的各类钢、铁制品,包括农具、五金、机械部件等主力产品,虽然销往南方时并不走运河而走海路,但是在山东销售时,甚至从山东往西销往河南等地时,则必经临清。因此临清也吃到了北方工业发展的红利,作为商业枢纽从中获益。
  
  除此之外,临清自身也因为高务实的关系获得了历史上原本没有的造血能力。这事说起来还挺有点意思,因为高务实本来并不了解临清,他是当了户部尚书之后,要求各地对自己当地已有特色产业向户部上报详细情况,然后看了临清的贡砖产业条陈,这才对临清做出产业规划的。
  
  临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细腻,富含铁质,当地俗称“莲花土”。此土烧出的砖异常坚硬,非常适合建筑作业。
  
  临清烧砖的历史可上溯至汉代,但因其规模小,并不为世人所瞩目,到明时则出现了一次意外变化。朱棣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遂开始大力营建新都。他多次诏命山东、河南两省和直隶河间诸府俱建窑烧砖。
  
  另外,自永乐十三年(1415年)京杭大运河全线疏浚,临清至北京的水运更为便利,这就为其大规模烧砖创造了良好的运输条件。从此临清的烧砖业迅速兴盛,其所烧之砖以“击之有铜声,断之无孔”而被列为贡砖。
  
  临清贡砖在明初“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分司署在中州,因名其地曰:工部厂。颇甚宏壮,岁征砖百万”。高务实看到这里才想起来,因临清贡砖质量上乘,所以明清两朝的都城、御花园、皇帝陵寝等的建造均取砖于此。
  
  此后,临清官府的砖窑“辟陶招商,视昔加倍矣”。临清在开始烧制贡砖之初,共有四个砖厂,因需求量不断增大,其规模也日渐扩张。
  
  根据临清当地上报给户部的条陈,他们统计运河沿岸,发现从东西吊马桥到东西白塔窑,再到东北部的张家窑,最后延续到东南部的河隈张庄,连绵六十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砖窑。
  
  据其上报,当时的临清就有砖窑共192处,每处有窑两座,共有窑384座,足见其规模之庞大,从而也可推想出其烧制贡砖数量之巨大。临清贡砖的烧制招致了大批的手工业者聚集临清,也促进了临清城市的繁荣。
  
  高务实看到条陈之后,立刻派了京华矿业的人去临清及周边地区考察,最后发现临清所在的东昌府有非常优秀的水泥制造业相关矿藏,不仅种类全面,而且质量上乘。根据京华矿业的调研分析,认为在临清开设水泥厂非常合适。
  
  材料就地可取而且上乘,交通便利易于向外输出,当地人口众多便于招工……各项条件简直不能再好,因此京华在山东的第一家大型水泥厂很快就建立起来。此后,该水泥厂不仅在临清及周边售卖产品,甚至辐射大半个山东,乃至长江中下游北部不少通行水陆的地区。
  
  以上这些,也正是当今临清的榷税能够比原历史上多出三万余两的主要原因。
  
  高务实将这些税收来源一一分析给皇帝听了,朱翊钧这才恍然大悟,道:“朕明白了,临清之榷税多寡,在于经由该地的商贾做了多少买卖。若是商贾们的买卖做到一个额度之后无法继续增加,则临清的榷税也就不可能增加了……是这个道理吧?”
  
  “正是。”高务实道。
  
  朱翊钧挠头道:“可是道理朕虽然懂了,但解决之法朕还是不懂啊。你方才说可能是‘运河贸易额见顶’,这意思是运河逼仄,容不下更多商船么?但去年不是已经修葺加宽加深过一次了么,难不成还要继续拓宽?”
  
  繁荣的商业当然有赖于便利的交通,但如果只有交通便利,显然也是不够的。
  
  果然,高务实摇了摇头,道:“那倒不是,臣以为拓宽之后的运河目前是够用的。如今临清商贸发展趋于停滞,乃是另有原因。”
  
  “什么原因呢?”朱翊钧问道。
  
  “臣以为原因有二。其一,海贸繁荣导致南北二京之间的贸易往往不再经由运河,更南边的福建、两广等地就更不必说,肯定全程海运。这样以来,运河贸易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原有的货物往来。
  
  其二,在海运的竞争之下,临清乃至运河沿岸各地不够主动,没能想办法开拓其他贸易来弥补被海运夺走的贸易额,致使明明各地这些年都有新兴产业出现,但运河沿岸却没能利用起来,只是干瞪着两眼流口水,却偏偏吃不到嘴里。”
  
  朱翊钧沉吟着点了点头,又问:“可有解决之法?”
  
  “有是有,不过这次恐怕要吏部与户部配合才好办,而且也未必能立刻见效,总要有个两三年,甚至三五年时间才行。”
  
  “吏部与户部配合?”朱翊钧奇道:“如何配合?”
  
  高务实道:“让吏部在结合考课法给运河沿线各地方官更大政绩压力的同时,由户部对上京述职或初次外放履职的官员进行一些短期培训,教他们一些发展地方优势产业以及拓展临近地区贸易相关的办法。”
  
  ——
  
  感谢书友“doni”、“adamyjl”、“好久不见”、“夜雪泪殇”的月票支持,谢谢!
  
  PS:具体圣驾到临清的描写就省了,因为到各地的描写往往大同小异,每个地方都写一遍太同质化了,所以天津写过就算完事,咱们节省点笔墨和篇幅。这一路南下,主要还是总结改革成就,以及描写君臣二人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等主旨就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