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妙笔文学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三百零六章 朕临天下,灭女真三部!马皇后!

第三百零六章 朕临天下,灭女真三部!马皇后!

第三百零六章 朕临天下,灭女真三部!马皇后! (第1/2页)

这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年关的时候,更是下了一场雪。
  
  都说瑞雪兆丰年,但雪下得太大,便会成灾。
  
  许多穷苦百姓的房子,只是极为简陋的茅草屋,或未经窑洞烧制过的泥砖砌成,被厚厚的雪一压,便倒塌了。
  
  大明朝廷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因无房可睡而冻死饿死,很快便组织起了赈灾。
  
  以往的惯例,朝廷只管建设米厂,熬制粥饭,供百姓填饱肚子。
  
  住的地方,则是搭置简单的帐篷。
  
  还有许多百姓会投靠亲友。
  
  与后世城市化后,民众越来越原子化,亲戚邻里关系淡薄不一样,这个时代的亲戚,宗族,通常有很强的扭带联系,遇灾难时,彼此会相互帮助。
  
  朝廷重点解决的,还是吃饭的问题。
  
  毕竟,百姓家的日子都是紧巴巴的,谁家也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
  
  今年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之前朱允熥大建粮仓,收天下粮食,使得不少百姓都将粮食存进了官方的粮仓里面。
  
  这些粮仓都是坚固无比的水泥建筑,不仅防潮防鼠,而且也不惧大雪。
  
  因雪灾而损坏的粮食因此而减少了不少。
  
  今年的救灾措施与往年不同。
  
  朱允熥下令除了建设粥厂,供应吃住之外,还额外发放钱财。
  
  但这些钱财,并不是免费白送。
  
  而是需要立下字据,向朝廷借贷。
  
  虽然没有利息,可若是无特殊原因,都必须要归还。
  
  至于归还的方式,则可以采用帮朝廷干活的模式。
  
  比如一起去参与救灾。
  
  若因受寒而导致身体有恙,可以暂且记下,待身体好转后再安排活计。
  
  大明制造局里的工人,也被组织出来救灾,清扫马路,搭建帐篷。
  
  一切皆井井有条。
  
  哪怕是灾民,竟也无人哭天喊地,寻死觅活,却不断有人说着“皇恩浩荡”,当今天子爱民如子,即使遭了灾,有朝廷托底,心里也不慌。
  
  老皇帝的丧礼在继续进行。
  
  遗体入棺后,还有数不清的丧礼仪式程序。
  
  但百官不再整日守在灵堂,开始各自忙碌起公务。
  
  老皇帝驾崩后,新皇帝便要尽快举行登基大典。
  
  这是眼下朝廷的头等大事,拖延不得。
  
  偏生应该负责此事的礼部尚书陈迪竟然突染风寒,一病不起。
  
  礼部侍郎及礼部一众官员,也纷纷病倒。
  
  让本就繁复的登基大典无人主持,接手的官员,顿时手忙脚乱。
  
  不过,这些似乎都与朱允熥无关。
  
  按例,此时的他虽然理国事,但却不应该管太多,还是要好好在灵堂里做孝孙。
  
  若过问太多的闲杂事务,传出去便会认为他不够悲戚。
  
  祖父驾崩,竟还有心思过问闲事,这是不孝。
  
  是日。
  
  参加完一番复杂冗长的丧礼程序后,朱允熥走进了灵堂隔壁的一个房间。
  
  这是大臣们特意为皇帝安排的临时休息之所,也方便在必要的时候,处理一些紧急事务。
  
  方一进去,便听到两道声音:“微臣杨士奇,微臣杨荣,参见陛下。”
  
  入眼是两道跪在地上的身影。
  
  朱允熥神情微微恍惚。
  
  数日前,杨士奇,杨荣仍与他坐而论道,谈笑风生。
  
  如今却是对他恭敬多了。
  
  这一切的原因,当然是由于他的身份变化。
  
  从太孙变成了皇帝。
  
  自此俯瞰世间,君临天下。
  
  世人都要匍匐在他的脚下。
  
  这种感觉,确实很爽,很舒服。
  
  可同样,也很孤独。
  
  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交心。
  
  有的只是高高在上的寂寞。
  
  一瞬间的恍惚稍纵即逝,朱允熥的心迅速恢复平静。
  
  “快起来吧!”
  
  朱允熥还有些不太习惯说“爱卿平身”之类的话,特别是当着杨士奇和杨荣两个从前很熟悉的人面前。
  
  总觉得那样太过于端着。
  
  也难怪老朱称帝多年,仍然习惯自称“咱”,而不是称“朕”。
  
  当然,偶尔也是需要端起来,以体现帝王威严。
  
  就像老朱有时候也会称“朕”一样。
  
  “谢陛下!”
  
  杨荣和杨士奇又磕了一个头,方毕恭毕敬的地上爬起来,垂手弯腰而立。
  
  朱允熥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道:“你们两个在这里等着朕,是有事要奏吧?”
  
  杨荣拱手道:“陛下,先帝驾崩,新皇登基,按例须大赦天下,以示皇恩,特来向陛下请旨。”
  
  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
  
  新皇登基,代表着新的时代来临。
  
  按儒家礼法规矩,新皇以仁义治天下,正要通过大赦来表现这一思想导向,劝民间百姓原谅曾经犯错的人。
  
  大赦惠及的人很广,也正好借此拉拢人心。
  
  更深次的原因,则是古代律法本身的问题。
  
  即立法从严,执法从宽。
  
  用后世的话来说,叫“高标准高要求立法,选择性执法”。
  
  在后世,这种做法被很多人喷。
  
  但有一个现实需求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因为法律的制定需要时间,制定好之后,再修改不容易,就需要立法前置。
  
  即按照十年,二十年后的要求,先将“法”提前立好了。
  
  然而,社会现实又没有发展到那样的水平。
  
  故而在执法的时候,往往采取抬高一尺的方法,有选择性的放过一些人和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再慢慢变得严格。
  
  古代这样做的原因,则只有一个。
  
  为了更好的驭民!
  
  在立法严得不得了的前提下,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违法”。
  
  上面要惩治谁,便能立即找到一万种合法的理由,而且还名正言顺。
  
  到实际执法的时候,上面又可以表现自己的仁义,宽宏大量,对许多过错,不予追究。
  
  这一切都是上面的恩宠,下面要感恩戴德,以死效忠。
  
  十分完美的逻辑循环。
  
  除此之外,新皇大赦天下,也是为了便于启用一些曾经被老皇帝打压,谪贬,乃至问罪的臣子。
  
  借着大赦天下的名义,将这些人起复重用。
  
  如此一来,新皇即能按自己的心意起用大臣,不仅不用背上忤逆违背老皇帝的骂名,还会被夸是孝顺,因为这样做是为老皇帝的在天之灵祈福。
  
  反之,单独推翻老皇帝在世前的旨意和决定则会非常麻烦,很容易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
  
  朱允熥问道:“你们拟定的方案,是如何的呢?”
  
  杨荣道:“除十恶不赦外,其余一律赦免。”
  
  朱允熥顿时皱眉。
  
  大赦这种事,其实后世现代国家也有做。
  
  许多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元首有特赦的权力。
  
  但通常而言,这种特赦是出于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考量,或者只赦免少数本来就应该从轻处理的轻罪,而不是随便什么罪犯都赦免。
  
  可这个时代的大赦不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