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侧翼 (第2/2页)
他们到底吸引了多少辽人?战况究竟惨烈到何种程度,才会让辽人这么不顾一切地将兵力堆上来,以图将长城彻底淹没?
这道飞狐关,是不是注定了要在这场战争里吸引辽人所有的注意,所以才没有增兵、没有驰援,只靠着那些火枪火炮和两万守军,才艰难地撑到现在,为魏军在战场上寻觅到一丝战机?
战机是种很玄妙的事物。
这是因为战场是复杂的、动态的,是具有惯性的...很多时候,为将者做出举措和行动,可这个所谓的战机却已经消失不见,所做的一切也瞬间沦为无用功,甚至成为对方的机会--所以本质上,战机这个东西是需要预判的。
而预判的关键就在于对战场上各种各样事物的有效辨别,从千头万绪中抓到真正的重点,并且根据敌我军队的心态、特征,选择最适合的应对方式,如果再狠一点,甚至可以露出破绽,让对方主动踏入战场,来达成那稍纵即逝的一丝机会。
就比如眼下。
李易不愿意去猜想那两万步卒与整段长城是否已经成了诱敌的工具,也不愿意设想自己带着两万骑兵观望的这些天正是因为王爷想要在这一刻形成这样的机会,李易知道为将者要心狠,但他总是喜欢在战场上稳扎稳打地前进,硬仗呆仗本质上是为了不犯错,但好处就在于不会冒险,也不会做出牺牲部分成就全局的事情。
可王爷和自己不一样。
从本质上说,王爷是个能彻底豁得出去的人,战争对于王爷来说只是手段,那么残酷或者平和的手法都没有什么区别,王爷能把自己都放在诱敌的位置上,自然所有人都能成为计划中的一环,那两万守军今天过后还能活下来多少?李易不敢去想,但事实已经证明,王爷坐镇遂城那么多天,看似只是查漏补缺,但在到达前线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在准备今天。
他算到了辽人把这段长城视作眼中钉的程度,算到了那两万守军会为了身后的国土而拼死作战到最后一刻,算到了火枪火炮长城绝境所叠加起来的优势能让辽人在试图打下长城的过程中只能不断添兵,算到了在辽人即将攻下长城的那一刻,便是那七万辽军后背最容易捅刀子的时候。
长城失陷了可以夺回来,两万守军战损惨烈但辽人的代价只会更惨,仗打到这个份上没有人能对战场进行细微的掌控,不管是辽人左路军的主将还是自己这个大魏左路军的主将,到了这一刻都只是棋盘上两个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奕子,而双方的主帅,也只能静静等待着结果。
但自家王爷的心够狠,李易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棋盘边分坐两人,王爷落下一子后,便拿起坐着的椅子,朝着对方砸下去的场景。
他看着骑军前方那即将与辽军交汇的锋矢,举起了刀。
“举枪!”
无数支火枪被举起,随着令兵的旗帜,猛地震响。
那些涌向长城的辽军步卒,那些游弋射箭的辽骑,如同狂风席卷的麦子一般倒下。
“再举!”
射完没有填装的火枪被放下,又一把火枪从鞍包里拿出,令旗挥下,又是一片生命消逝在战场上。
而此时辽军的骑兵也完成了汇集,只用了这么点时间便从长城下巡弋射箭变成熟悉的冲锋阵型,辽国骑兵的精锐程度果然还是天下第一。
看起来他们是要在战场上匆忙完成提速转向,然后直冲已经开始陷阵的大魏边骑,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股看不起大魏边骑的意思--但考虑到以往的战绩,他们会这么想似乎也没错。
但很可惜,今天杀出来的大魏边骑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连冲锋都会有人掉队,在战场上连大迂回都能把自己拦腰折断的模样了。
如今大魏的标配是一人一马,和三支装填好的火枪!
这意味着在正面对撞之前,至少有三次,三次成片的扫射!
两次用来开道,而第三次,就是留给了那些在战场内完成集结提速,直冲过来的辽骑!
大魏边骑的前锋已经能看清对面辽国骑兵先锋的脸庞,以及那即将铺下的箭雨,但完成提速的骑兵军阵意味着双方都不可能避开接下来的第一波打击,于是:
“放!”
箭雨落下,枪弹扫射,看不清有多少人落马,但双方的冲锋速度都没有丝毫停滞,而随着双方的前锋锋矢越来越近,所有人都提起了刀。
换做一年以前,估计没人能想到有一天大魏的骑兵居然敢在正面战场上和辽国精骑对冲,也没人能想到两边都默契地拔出了刀子,准备用这乱世中最有含金量的东西,来议论一下彼此在战场上的话语权。
李易深深地吸了口气,他伏低身子,握紧长刀,准备迎接两支洪流那惊天动地的一撞,蛰伏了整整一年,供养了整整一年,而今天,他就要证明,这支从外围杀入战场侧翼,和辽国精骑正面对撞的大魏边骑,不是什么以往可以任由辽人揉捏的软柿子,也不是什么加入战场试图一搏的援军。
而是,能真正左右战场局势,彻底压过辽人的。
天下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