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妙笔文学 >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 第16章 风波渐起,香菱的主动

第16章 风波渐起,香菱的主动

第16章 风波渐起,香菱的主动 (第1/2页)

“这等数目,在杭州一地改稻为桑,远不足够,苏州必须提上日程,不得不改。”
  
  甄应嘉中气十足,与其余两位,陈述着目前的情形。
  
  “改,我们当然知道要改,可如何改才是个问题。”钱仕渊忍不住开口道:“去年杭州改稻为桑,粮食不济,是周遭六县接济,才没导致城中粮价飙升,饿死百姓。”
  
  “如今,苏州又生了这等事,还叫我们怎么改?”
  
  甄应嘉眼神微眯,“钱参知,改稻为桑为国家大计,若是推行不得利,你我如何给陛下交代?下一年你可就要回京述职了。”
  
  “而且,怎么改是你们的事,我只要能产三十万匹丝绸的生丝,不是来听伱倒苦水的!”
  
  钱仕渊叹气道:“那也得先有田,再有桑,才能有丝啊,事得一步步做,饭也得一口口吃。”
  
  “这两年苏州都不是灾年,一亩田可卖五十石粮食,若让大户购田生丝,这成本实在太高了,没人愿意做。”
  
  甄应嘉皱眉道:“那又如何,别吃的人太多了,一口口将饭都吃没了,那还改了个屁?”
  
  “先不急,还得等一个机会。”
  
  安抚完甄应嘉,钱仕渊又向上看了眼丞相赵德庸,见其微微颔首,便也不再说话,心安理得的歪了歪身子,等在靠椅里。
  
  见他们气定神闲,甄应嘉气急反笑,“好,不急好,交不齐银子,我便只有给陛下上书,说些实话了。”
  
  适时,赵德庸终于瓮声开口,“两位都是我大昌朝的忠臣,何必吵来吵去?总归是银子的事,江浙之地还能缺了银子吗?让下面的人勒紧些腰带,便也差不多了。”
  
  甄应嘉也不与其争辩,左右他是个往回赚银子的,没货又不是他的责任。
  
  “今日,赵相唤甄某来此,是有何事?”
  
  赵德庸徐徐道:“等消息。”
  
  “消息?”
  
  钱仕渊接口道:“是京城里的消息。朱知府死前,不知留了什么后手,送去了京城一幅图,陛下已经知道江浙改稻为桑不利的事了,该有安排了。”
  
  “这等事,你们还瞒着我?”
  
  “非是要瞒你,只是说了一时也无益,且看看京城里传回的是什么消息吧。”
  
  不久后,便有下人往堂上送了两物,就摆在了赵德庸面前的案牍之上。
  
  其一是一副卷轴,似是赏玩所用书画,其二是一方锦匣,方方正正的楠木盒子,雕工一般,倒不算十分起眼。
  
  甄应嘉见之笑道:“我最是不懂你们文人这一套路数,传信不写字,非得用些个物来代意,倘若猜错了,又该如何?”
  
  赵德庸和钱仕渊都没应这句话,先是将锦盒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物事。
  
  与料想的果然不同,锦盒里不是固定的一件器具,而是用两物填满,左边一半是茶叶,右边一半是精盐。
  
  钱仕渊皱眉沉吟道:“茶,盐,查盐?陛下要查盐政?”
  
  甄应嘉道:“你们读匾额不是从右向左的吗?不该是严查?”
  
  钱仕渊老脸一红,望向赵德庸。
  
  赵德庸以为甄应嘉所言有理,颔首道:“甄家二爷聪慧如此,甄家再传三代,怕是也不成问题。”
  
  甄应嘉心里畅快,又道:“你们文人的东西,是有点意思,再来看看那画吧。”
  
  画展开,就更为普通了,不管是从立意上来说,还是笔法上,都找不到新奇的地方。
  
  所画的是京城郊外西山上的水月庵,很破落的尼姑庵,没什么特别的。
  
  尼姑庵门前,荆条丛生,更给人一种少了香火的感觉。
  
  钱仕渊道:“我对京城的事不甚熟悉,这尼姑庵有什么故事吗?”
  
  甄应嘉也只去过几回京城,虽然去西山上烧香拜佛过,但也是去铁槛寺,对这水月庵也不了解。
  
  两人不由得都望向了赵德庸。
  
  赵德庸又坦然开口道:“荆条只长在荒凉处,水月庵在京城西山郊外,那里树荫密布,杨柳依依,根本不会长出荆条来。”
  
  “那这荆条就是意有所指了?”
  
  两人又借此思虑起来,钱仕渊脑中灵光一闪,顿时心喜道:“庵,荆,合起来岂不是‘安京’的意思,要说安京,此时名动天下的只有安京侯一人,所以两物的含义是安京侯要来严查?”
  
  赵德庸手上捏了把盐粒,细细搓了下,还在舌尖尝了尝,“这盐是长芦盐,应当没错了。”
  
  解密的心喜一闪而逝,钱仕渊和甄应嘉脸上的笑容很快就消融了,而后慢慢变得错愕,双眼都瞪大了。
  
  “什么?安京侯要来江浙?他不是才在沧州搅风搅雨,砍了一批人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