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铁甲舰下水 (第2/2页)
目前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是德法矛盾,英法矛盾,英俄矛盾,俄奥矛盾这四大矛盾。
但为什么最终演变为英法俄和德奥两国互殴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德国在海军方面的发展威胁到了英国的地位,让英国人两害相权取其轻,最终选择和威胁更小的法国人合作打败德国人。
当然,英国人的目的也不是那么单纯的,英国人更想做到的是在战争中一举解决德法两个心腹大患,确保欧洲大陆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国家。
最终的结果也很明了了,德国在英法的围攻下最终战败,而法国人也承担了巨大的伤亡,最终导致法国在二战中的糟糕表现。
二战中法国的投降并不能怪法国人,毕竟法国在一战中已经承担了太多的伤亡。一战和二战中间的时间也就只有20多年,二战爆发时,经历过一战的法国人大有人在,这些人肯定不愿意再经历一次一战那样的大规模战争。
虽然在海军扩张方面西班牙并不打算高调,但未来几年海军的发展,还是要建造几艘铁甲舰的。
一来是西班牙的经济已经逐渐好转,可以支撑西班牙海军拥有更多的铁甲舰。二来就是伴随着西班牙殖民地的扩张,西班牙也确实需要一支更加强大的舰队来保护自己的殖民地。
之前也提到过,西班牙虽然拥有世界第五的海军,但大部分军舰都是风帆战舰,是已经落后时代的产品。
就像前无畏舰碰到无畏舰那样,风帆战舰碰到铁甲舰,也如同鸡蛋碰石头一般。
科技带来的巨大提升是风帆战舰鼓足劲也弥补不了的差距,这也导致西班牙这个海军强国的地位有些虚胖。
虽然卡洛没有维持一支大规模海军的打算,但趁着这几年西班牙经济发展还算迅速的时间段,将其中一部分军舰更换成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的新型军舰还是很有必要的。
风帆战舰和铁甲舰的速度完全不成正比,毕竟一个是用风作为动力的,另一个是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
铁甲舰甚至可以不需用风帆就能够完成远洋航行,这是之前的风帆战舰完全不具备的。
偏偏西班牙的殖民地遍布全球,美洲,非洲和亚洲都拥有殖民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具备远洋能力的军舰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西班牙更好的稳定殖民地。
要是靠着那些风帆战舰,等抵达较远的殖民地的时候,恐怕殖民地的叛乱早就结束了。
本着这样的想法,卡洛在参加完复兴级铁甲舰的下水仪式之后,就立刻通知西班牙国防委员会的其他几名成员,在马德里皇宫召开了新一轮国防会议。
西班牙国防委员会是卡洛在平定工人游行之后成立的组织,作用除了在内阁换届时选举国防大臣之外,同样也是西班牙军事方面的最高会议组织。
卡洛召开国防委员会会议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商讨西班牙在海军方面的扩张计划,将西班牙海军的地位彻底稳定在世界第五的宝座。
参加国防委员会会议的人选是固定的,无非也就是卡洛,国防大臣,首相,国防部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和近卫军总司令这七个人而已。
因为塞拉诺大公作为内阁首相还兼任着国防大臣,导致实际参与会议的只有六个人。
人数越少的会议争论也就越小,众人对于西班牙的海军扩张都是没什么异议的,哪怕是陆军总司令也是如此。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目前较为和平的环境限制了西班牙陆军的增长。目前西班牙皇家陆军共计拥有13.6万人,陆军人数已经不少了。
要是再加上近卫军的1.5万人,西班牙的陆军总人数已经突破15万人,综合战斗力更是仅次于五大列强。
这样的情况下,陆军是很难再次进行扩张的。除非面临战争危机,否则陆军能做的也就是多争取一点装备的预算,让士兵们能够放心大胆的训练,不用怕子弹的消耗。
实际上,现在的西班牙皇家陆军在训练方面还真的不吝啬。除去4.6万人的殖民地军队,皇家陆军仍然拥有超过9万人的规模。
而在国防部每年公布的军费开支当中,这9万名士兵的训练费用就占了大头。
可不要小看士兵的训练费用。假如每名士兵每周进行两次打靶训练,每次打靶训练消耗10发子弹的话,一名士兵每周消耗的子弹数量就高达20发。
西班牙拥有9万名皇家陆军,这也代表着西班牙陆军如果按照这样的打靶训练比例的话,每周消耗的子弹数量就超过180万发。
一周180万发,一个月消耗的子弹数量就超过700万发。按照这样的比例来算,西班牙士兵光是用在打靶训练中的子弹,每年的消耗就高达上亿发。
虽然实际的训练情况肯定不会这么简单,但这也足以证明西班牙军队日常训练的开支有多么巨大了。
好在皇家军工厂经过多年的扩张生产,武器装备和弹药炮弹的产量都扩大了好几倍甚至几十倍。
特别是军队已经全面装备新的步枪的情况下,皇家军工厂只需要保留一个步枪生产线用来填补步枪的日常损耗,剩下的生产线都可以用来加班加点的生产子弹。
虽然无法全部满足西班牙士兵的训练需求,毕竟殖民地军队也是有子弹消耗的,况且近卫军的1.5万士兵也没有算在内。
但好消息是,军队训练所消耗的子弹有七成来自于西班牙国内生产,只有三成来自于进口。
这还多亏了西班牙的步枪是改进自意大利的步枪,两款步枪都可以使用同一种子弹。
这样西班牙可以在意大利购买相同型号的步枪子弹,解决了军队训练导致的子弹需求的烦恼。